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 流感、支原体肺炎等疾病易流行 在这样的季节里 孩子们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出现发烧等症状 孩子发烧时 正确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很关键 2024年12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等 多家机构联合发布 《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》 详细介绍了孩子发烧时的正确应对策略 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 一起来看看 ↓↓ 误区1:孩子一发烧就吃抗生素退烧 据《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》,儿童发热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。如果是病毒、支原体感染或者非感染引起的发热,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。明确存在细菌或非典型病原感染的发热儿童,可以使用抗菌药物。抗菌药物为处方药品,须经医师或药师综合评估后使用,家长切勿自行使用。
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方法主要包括:温水擦浴、使用医用退热贴、适当减少穿着的衣物、降低室内温度等。不能使用酒精(乙醇)为患儿擦拭身体降温。此外,凉水擦身、冰水灌肠等方法也不推荐使用。 误区3:用“捂汗”来帮孩子退热 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,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,主要依靠皮肤散热,不能使用成人“捂汗”的方式退热。如果穿太多或盖太厚,无法经皮肤散热,体温可能越来越高,还可能导致“捂热综合征”,给儿童带来致命风险,导致悲剧发生。 误区4:一发烧就先想要输液退烧 高热时输液不一定使疾病好得更快。多数情况下,发热患儿不需要输液治疗,是否进行输液治疗,取决于病情及诊断,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系,应遵医嘱进行。 儿童发热通常起病急、体温上升快,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。应根据年龄及不同情况分别应对。首先应明确退热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,即改善舒适度,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。 1、分年龄 儿童发热的应对首先应考虑年龄。3个月以内婴儿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,只要出现发热症状,就应及时就医,遵医嘱治疗照护。3个月以上儿童,可根据症状决定是否需要就医。 2、看症状 据《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》,如3个月及以上的儿童发热,仅表现为单纯的体温升高、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、无呼吸急促等,可暂时选择居家观察护理,必要时再行就医。 如果孩子持续高热不退(≥39℃)或出现超高热(≥41℃);发热持续超过3天;伴有严重的咽喉疼痛、耳痛、咳嗽、出疹等;出现反复腹泻、呕吐等情况;无心玩耍、乏力、胸闷等等,则需要去医院就医。 3、选对药 什么情况需要给孩子物理降温?什么情况下需要用药呢?据《儿童发热常见问题及应对提示》,一般建议对≥2月龄、腋温≥38.2℃(肛温≥39.0℃),或因发热导致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,就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。如果发热已造成儿童不适如导致精神不振、表情痛苦、身体酸痛等,即使腋温不到38.2℃也可使用退热药。 在选择成分时,2月龄以上、6月龄以下儿童发热需要药物退热时推荐对乙酰氨基酚;6月龄及以上儿童可予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。两种退热药不建议交替使用。
来自: 健康时报
用户反馈
客户端
|